close

職業、專業的等級與社會階級息息相關

初學者顧炎武《日知錄》曾說:「士農工商謂之四民,其說始於管子。」

古代中國對平民職業的基本分工,也劃分了職業階級。

春秋穀梁傳·成公元年》按「士商工農」劃分:「古者有四民:有士民,有商民,有農民,有工民。夫甲,非人之所能為也。丘作甲,非正也。」

於是這樣的階級一路承襲到了現代

 

現在社會重公務員,不然就是商人、工程師

 

台灣的大學新生在選擇科系的時候,總是會被說:「讀這個科系沒有出路啦」、「讀這個科系以後才能賺得多」

也造就了大學科系商工錄取分數飆高、而畢業後考上公職被視為金雞母的情形。

 

就這樣,專業被畫分出等級來了

 

最近在看希臘哲人的思想

雅典的哲學思想蓬勃來自於這些人們三不五時就在街上晃悠、找人辯論

沒想到看到此時我的下意識居然是想:「他們每個人都是賺夠了錢而可以自由晃蕩的傢伙吧,不然為愁吃穿根本沒這個閒情逸致。」

才發現自己也陷入了當今社會最主流的階級思路

認為要賺夠錢才能夠開始發展吃不飽的專業,專業吃不飽的話根本無用武之地

那群古希臘哲人穿越到現代大概就是被視為遊民的群體吧

 

昨晚十點多經過市政府,看見廣場邊躺著一位遊民,衣著襤褸、白髮蒼蒼,枕著一個袋子呈大字型睡姿

正準備悲從中來的時候,被人說了一句:「他們過得說不定比大部分人都還要快樂呢。」

的確有些遊民是自願離家漂泊、無牽無掛,就像竹林七賢的「天地是我家」

對他們而言,財富只是過眼雲煙,事業成就也只是兩腳一伸帶不走的成果

 

究竟什麼才是有用的呢?

是能夠賺大錢讓自己過上好生活的商人、

還是思想流芳百世的哲人?

 

 Albert Pine “What we do for ourselves dies with us. What we do for others and the world remains and is immortal.”

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會隨著我們的死亡消逝,我們對他人的所作所為則會永傳不朽。

 

有些反布爾喬亞階級的思想認為,資本主義之下重商輕文,但這群商人追求一輩子的財富之後,什麼也沒有為世界留下,

應該是說,留下了金融危機、次級房貸這些未達賺錢不惜犧牲老百姓的衍生性金融商品,當大部分人為此家破人亡,華爾街的CEO肥貓卻為自己配給豐厚的薪資

反而為社會帶來負面效益

但也有理論認為,當人人都在為了自己追求利益的時候,反而會對社會帶來淨效益

 

至於讓發人深省的哲學思想流傳百世的哲學家呢?

看在現今社會那群為了末日而準備的人們眼中,只有生活技能最有幫助

無論是第三次世界大戰、能源與糧食危機,抑或是生物病毒,為了這些原因而開設末日求生課程教學、準備末日生存的悲觀主義者

哪還有閒工夫去發展文化、藝術呢?

 

前陣子和一位七、八十歲的教授談天,他說不願意退休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退休後要做些什麼

當人庸庸碌碌為求穩定工作了大半輩子

以台灣而論平均工時8.8小時而言,更是每人每天加上通勤、午休就有一半的時光是在工作上

扣除掉睡眠,個人時間約莫僅剩2~3小時左右,尚不包括盥洗、晚餐等等

全副精神發展工作的結果,使得那位教授面臨不熟悉、不穩定的道路時卻了步

 

人們畢了業就急急忙忙找到工作塵埃落定,接著是追求事業順利

不知不覺中,「退休後的夢想」、「等我有閒情逸致時想做的事情」等等

就在忙碌之中被時光掩蓋而最終消失無蹤

有些人,辛苦了大半輩子,拚了命的工作只為了退休後可以好好享受

然而,卻等不到退休

我有一位恩師,他買了許多花草,布置了一塊小花園,想要退休後可以投入到自己的喜好--園藝之中,卻在僅剩一學期就退休了的情形下撒手人寰。

 

寫到這邊,一股無奈壟罩著原先源源不絕的腦袋

想寫的也大略都寫得差不多了

畢竟是心情隨筆,對兼職考生而言,唸書唸到一半抽個空生出一段洋洋灑灑的文字已然叫做奢侈

謹以此段向這個重出路而劃分專業等級的社會致敬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hugu 的頭像
    ahugu

    Ahugu有個碎念舒適圈

    ahug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